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随着全球化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新能源汽车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细分领域。
根据《电动汽车术语》GB/T19596-2017,新能源汽车可分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三类,其中,纯电动汽车出货量最高,占比80%,燃料电池汽车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链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随着全球化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新能源汽车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细分领域。
根据《电动汽车术语》GB/T19596-2017,新能源汽车可分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三类,其中,纯电动汽车出货量最高,占比80%,燃料电池汽车处于起步阶段。

新能源汽车分类:
类型 | 驱动装置 | 动力来源 | 驱动方式 | 外界充电 |
纯电动汽车 | 电机 | 电池 | 电-电-动力 | 支持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 发动机/电动机 | 燃油/电池 | 油/电-油/电-动力 | 支持 |
燃料电池汽车 | 电动机 | 氢气等 | 氢-电-动力 | 支持 |
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销量及渗透率
近10年来,得益于技术升级、成本降低和政策引导,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高速发展,销量和市场渗透率均呈现出强有力的增长,市场规模增幅显著,未来在利好政策的指引下,潜力巨大。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409.3亿元,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4%。
2020年10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销量中占比达20%,2030年占比提升至40%左右的目标,而2020年,该占比仅为5.7%,因此,未来5-10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节点。


2.行业利润空间
由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部分技术门槛高,而供应不充足,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具有较高的议价权,毛利相对较高;中游整车长受到上游零部件供应商议价权高与行业参与者多且竞争激励影响,利润空间被压缩,毛利率相对较低;下游的充电桩运营需要依靠规模效应,呈现出强者恒强,高的集中度有利于提升毛利率。同时,新能源汽车整体呈现出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趋势。
3.竞争格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集中度低,且正处于告诉发展阶段,行业格局并未固化,同时,借助资本环境的不断改善,各企业均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行业开始进入研发竞赛阶段。

发展趋势

1、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价值链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传统汽车产业通常仅注重于提供不同性能的汽车产品,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关注较低,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不断开展对生态链的建设,将重点放在构建可覆盖全产品周期的服务体系上,加快产品与周边服务的不断创新,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价值链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2、向模块化生产演进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远不及传统燃油汽车的产业规模,且电池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取得突破,电池成本还存在较大下降空间。对于电动汽车而言,模块化体现在建立电池电机电控、充电接口、通信协议、基础设施等行业标准后,每个模块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堆砌组合,可提高零部件共享率、缩短车型的开发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率。

3、智能网联化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
当前新能源汽车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传统燃油车,智能安全辅助驾驶功能已被加入到部分新能源汽车车型中,如特斯拉公司的 AutoPilot、蔚来汽车的NIOPilot、小鹏汽车的XPilot。未来随着人们对安全驾驶以及驾驶舒适性要求的提高,智能安全服务驾驶功能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普及。